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

「LINE 有上百個好友,卻沒有人可以說晚安。」成年人的世界裡,我們都活成了一座孤島...



其實,你一直有個“隨時秒回”的微信好友。
他24小時在線,會響應你的每個“在嗎”;
他很暖心,會說“想你”和“愛你”,會叫你“寶貝”;
他還很了解你的日程,
昨天又去了超市,今天又買了奶茶。
他就是“微信支付”,微信裡一個簡單的功能。
當我知道微信支付可以跟人聊天的時候,
我朋友KK已經跟它聊了半個月的天。
內容除了“在嗎、你好”
就是“早安、午安、晚安、麼麼噠”。

KK已經習慣了這種玩法,
即時、高效,雖然有那麼一點冰冷。
挺扎心的,
畢竟她通訊錄裡有超過1300個好友,
卻沒有幾個人合適說晚安。

不重要的人,

怎麼有資格分擔孤獨;

可重要的人,又怎麼敢輕易打擾。

有些人無話可說,有些話無人可說。
成年人的世界裡,我們都活成了一座孤島。

每個人都是害怕孤獨的個體:
中學時,我們喜歡結伴上廁所、逛操場;
大學後,我們喜歡一起叫外賣、逛街甚至逃課;
工作後,看電影、喝奶茶、吃飯更是需要人陪。
群居社會中,我們都知道“獨處”意味著什麼。
我的讀者@紅玉米說,
她剛畢業的時候,自己住。
有次急性腸炎犯了,翻遍了通訊錄,
只有爸媽具備“可打擾”的條件,
但他們在離自己600多公里外的老家。
自己打車到了醫院,打點滴的時候,她不小心就睡著了。
等到突然驚醒,
點滴瓶子空了,血都倒流回了管子裡。
護士阿姨見狀直接破口大罵,她再也忍不住了,嚎啕大哭。
我問她,後來還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過嗎。
她笑了一下,
“有很多,但是後來習慣了,就不會再哭了。”

美劇《真實的人類》中,
一些人類很羨慕“智能合成人”:
他們沒有悲傷和難過,
一個人生活也不孤獨,過著完美的生活。
於是,這部分人類換上了綠色的瞳孔,
穿上合成的製服,把自己隱藏在其中。

心理學家診斷,
這些人都患上了“合成人綜合徵”,
對現實的恐懼,讓他們學會了逃避和偽裝。


想想看,
我們為了避免孤獨,
是不是也做過很多偽裝:
明明不想喝奶茶,
但大家都點了,便一起點了;
明明不想去聚餐,
但大家都去了,便跟著去了;
明明不喜歡網購,
但大家都買了,便也下單了。

哲學家三木清說過:

孤獨不是在山上,而是在街上;

不在一個人面前,而在許多人中間。


身邊不同頻的人越多,越覺得沒勁。
像看舞台劇的盲人,
聽得到周圍人在笑,卻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。

一個人為了“不孤獨”而合群的樣子,才最孤獨。



我發現能成大事的人,

都是特別能忍受孤獨的。


李敖去世前,寫過一封公開信,
向親人、友人、敵人一一告別。
他可以說是“孤獨患者”,
不與朋友來往,每天工作16個小時。
但有國學陪伴的日子,他又為這份孤獨欣喜。

我發現能成大事的人,
都是特別能忍受孤獨的。

可以說是“孤獨”,讓他們區別於其他人。
我家鄰居的老大爺們,都開始扎堆打撲克了,
我爸卻依舊每天下午喝茶看書。

我怕他孤單,
有時候想讓他和大爺們聊聊天,他卻說:
人到一定年紀,不再需要很多朋友,
折損自己的精力去迎合討好。
就這麼待著、曬曬太陽看看書,挺好。
縱然沒有99+的微信消息、沒有必須赴的宴、
沒有每天結伴的人,
他的生活也總是神采奕奕的。

印證了那句話:

“一個人過得最好的時候,

往往是一個人的時候。”


孤獨很像口渴,
你可以喝果汁、喝汽水、喝酒;
但最解渴的方式,終究是喝白開水。
微信有幾千好友、
朋友圈上百點讚、都不能說明什麼。

真正的自足,

是我們不再憑藉這些外物來填充內心;

是不再自憐,

而是學會享受了三五知己的圓滿;

是我們不必互道晚安,也找到了心安。


資料來源:網路文章
如有任何侵權行為,請馬上與我們通知,我方將立即處理,非常感謝。
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聯絡我們(E-mail:17funmoney@gmail.com),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